小麦白穗的防治需要结合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以下是综合防治策略及关键措施:
一、农业防治措施
-
轮作倒茬
与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或改种大豆、马铃薯等非小麦作物,可有效减少病原菌积累。
-
土壤管理
-
深耕细耙、精细整地,减少田间病原菌传播。
-
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降低病害发生程度。
-
秸秆还田时控制碳氮比,避免土壤氮素失衡。
-
-
品种选择
种植国家审定或省级审定的抗病品种(如抗赤霉病、纹枯病品种),从源头上减少发病风险。
-
播前预防
- 种衣剂包衣:使用含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咯菌腈等有效成分的种衣剂,处理种子10-15公斤。
二、化学防治措施
-
播种期预防
-
12.5%全蚀净(硅噻菌胺)200-300毫升兑水1000毫升,拌麦种100公斤。
-
4.8%适麦丹(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30-40毫升拌麦种20-25公斤。
-
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80毫升兑水100-150毫升,处理种子10-15公斤。
-
-
发病期控制
-
灌浆期喷施:17%唑醚氟环唑80毫升+0.01%芸苔素内酯10毫升+99%磷酸二氢钾150克,兑水20-30公斤。
-
茎基腐病灌根:15%三唑酮500倍液或12.5%全蚀净灌根,间隔7-10天。
-
-
混合药剂配方
-
丙硫菌唑+戊唑醇:30%丙硫菌唑40ml/亩喷雾。
-
氰烯菌酯+戊唑醇:48%氰烯菌酯50ml/亩喷雾。
-
氟环唑+咯菌腈:16%氟环唑40g/亩喷雾。
-
三、综合管理建议
-
监测预警 :关注天气变化,连续阴雨天需加强灌根或喷药。
-
药剂选择 :优先选用高效、低毒药剂,如唑醚氟环唑、苯醚甲环唑等。
-
避免抗药性 :轮换药剂种类,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通过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结合,可有效控制小麦白穗的发生,保障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