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论属于温病学派的核心理论体系,由明代医家吴有性(吴又可)创立,突破传统伤寒理论,首次系统性提出“戾气”致病学说,强调瘟疫具有传染性、特异性与流行性,奠定了中医传染病学的理论基础。
分点展开:
-
学派起源
温病学派形成于明清时期,聚焦外感温热病研究。吴有性亲身经历瘟疫大流行后,著《瘟疫论》,质疑伤寒学说对热病的单一解释,主张瘟疫由“戾气”引发,需独立辨证体系。 -
理论创新
提出“戾气”通过口鼻侵入人体,突破六淫外邪从皮毛入内的传统认知;明确戾气具有“特适性”(专攻某脏腑)与“偏中性”(同气专感某类人群),揭示传染病病原体与宿主的特异性关系。 -
辨证方法
创立“表里九传”辨证纲领,以“疏利膜原”为核心治法,主张早期使用大黄等药物攻逐邪气,扭转了伤寒学派温补为主的思路,为后世卫气营血辨证奠定基础。 -
后世影响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继承发展温病学派,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瘟疫论》的“戾气学说”甚至被视为古代中医对微生物病原体的超前猜想,与现代传染病学原理高度契合。
瘟疫论作为温病学派的里程碑,不仅推动中医外感病治疗的革新,其科学思维至今对传染病防治具有启示意义,例如强调隔离防控、病原特异性治疗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