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2025年是否为暖冬,目前科学界和气象部门尚未形成统一结论,需结合气象观测和气候模型综合判断:
一、2024年冬季气候特点
-
阶段性回暖趋势
2024年12月至次年2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尤其北方升温显著(如北京12月平均气温比往年高出2-3℃)。
-
南方地区 :整体偏暖,但升温幅度低于北方。
-
冷空气活动 :北方受冷空气影响较大,南方相对温和。
-
-
过程性强降温风险
尽管整体偏暖,但季内气温起伏显著,强降温过程频繁。例如,2024年2月中下旬,湖北、湖南等地曾出现大范围强寒潮。
二、2025年冬季气候预测与争议
-
初期观测与模型预测差异
-
气象模型 :预测1-2月北方气温偏低3.7℃,4-5月仍有冷空气波动,倒春寒概率升至20%-25%。
-
地方观测 :如山东1月平均气温略高于常年,但未达到暖冬标准。
-
-
科学界观点分歧
-
部分研究指出,弱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可能影响冬季气候,但全球变暖趋势仍可能导致暖冬与寒潮并存。
-
2025年3月15日结束的供暖季显示,南方地区气温波动较大,北方部分地区升温后出现降温。
-
三、暖冬定义与判定标准
暖冬需根据 整个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 与常年同期对比确定,而非仅凭短期高温。目前可确认:
-
2024年 :存在阶段性暖冬特征,但过程性强降温使其不完全符合暖冬定义。
-
2025年 :初期观测与模型预测矛盾,需进一步观测验证,但存在倒春寒风险。
四、建议与总结
-
关注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
暖冬判定需以冬季平均气温为准,但需警惕过程性降温对农业和生活的实际影响。2. 防范极端天气
2024-2025年冬季均出现强冷空气活动,需防范道路结冰、暴雪等灾害。
2024-2025年是否为暖冬尚无定论 ,但可确定的是,未来冬季气温起伏将更加复杂,需关注气象预警以应对极端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