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在历史上曾长期被称为“凉州”或“姑臧”,这两个名称承载了其作为丝绸之路枢纽和五凉古都的辉煌历史。其中,“凉州”因汉武帝设立十三州时得名,而“姑臧”则是西汉至魏晋时期匈奴与汉王朝对该地的旧称,两者共同勾勒出武威作为西北军事、文化、经济中心的千年脉络。
-
姑臧:匈奴与汉王朝的边疆重镇
武威最早的名称“姑臧”源自匈奴休屠王所建城池,西汉设武威郡后仍沿用为郡治。这一名称见证了匈奴与汉朝的拉锯,以及河西走廊早期的民族交融。十六国时期,前凉等政权定都姑臧,使其成为“五凉文化”的发源地。 -
凉州:从行政建制到文化符号
汉武帝设凉州刺史部后,“凉州”逐渐取代姑臧成为主流称谓。唐代“凉州词”的盛行(如“葡萄美酒夜光杯”)使其升华为边塞文化的象征。明清时期虽改称武威,但“凉州”仍被广泛使用,至今南城门匾额保留此名,体现历史惯性。 -
名称更迭背后的历史逻辑
从姑臧到凉州再到武威,每一次更名都对应重大政治变革:西汉驱逐匈奴后强化“武功军威”,隋唐为巩固边疆而恢复古称,西夏设西凉府则凸显其陪都地位。名称变化背后,是中原王朝对西北战略价值的不断重塑。
如今,武威的雷台汉墓、天梯山石窟等遗迹仍诉说着凉州时代的繁荣。若想深度感受这座古城,不妨从南城门“凉州”匾额开始,沿着铜奔马的蹄印,重走丝路商旅与诗人笔下的传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