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是一种传统的穿衣原则,指春天不要过早脱掉棉衣,秋天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以下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解释:
-
春捂
- 原因
- 气温变化大:春季气温刚转暖,但气候经常变化,早晚温差大,如同“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身体难以适应,抵抗力会下降,病菌容易乘虚而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等。
- 身体调节需要时间:冬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身体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气候特点。如果过早减少衣物,身体的调节功能可能跟不上,影响健康。
- 方法
- 捂的重点部位: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易中风邪,可佩戴围巾、帽子保护;腹部的神阙穴位于肚脐,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尤其适合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膝足部因“寒从脚下生”,要特别注意保暖,秋裤先别着急脱,可穿厚袜子、保暖鞋。
-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干舌燥、身体也不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也不必急着减衣;若觉得“捂”后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以免捂过了反而容易受风着凉。
- 捂的时间:一般建议遵循“815”原则,当昼夜温差大于8℃以上时,需要“捂”;当气温连续几天保持在15℃以上时,就不需要“捂”了。不过,即使气温稳定在15℃以上,健康人群仍需再捂7天左右,让身体逐渐适应季节变化。
- 原因
-
秋冻
- 原因
- 锻炼耐寒能力:秋季气温稍凉爽,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使身体的物质代谢加快,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好准备。
- 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身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促进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 方法
- 循序渐进添衣:处暑时节,早晚天气有些凉,老人、小孩可以适当增加衣服,年轻人还是以夏季的衣服为主;到了九月中旬后,可增加一点厚衣服;十月下旬,进入寒露、霜降节气,气温明显转冷,可将厚衣服穿上。
- 注意衣物材质:选择透气性好且保暖性能佳的衣物材料,如羊毛、羽绒等,避免穿着过于厚重或不透气的衣物,以免造成身体不适。
- 原因
总的来说,春捂秋冻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和自然规律的穿衣原则,但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健康状况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