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属于秋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季节归属
-
公历时间范围
每年公历8月7日、8日或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即为立秋。
-
传统划分依据
古人以“立、分、寒、暑”划分四季,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二、气候特征
-
暑退凉来
理论上,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但实际气温变化存在滞后性。由于“三伏”的存在,立秋当天可能仍处在中伏期间,酷暑未完全消退。
-
过渡性季节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阶段,立秋后天气仍可能较热,真正的凉爽多出现在白露节气之后。
三、农事与物候
-
农业意义
古代农民以立秋为重要节气,调整农事活动,如播种秋粮、防治病虫害等。
-
物候现象
三候为“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分别对应立秋后气温变化和自然现象。
四、其他说明
-
早晚立秋 :根据太阳到达黄经135°的时间早晚,分为“早立秋”(8月7日前)和“晚立秋”(8月8日或9日)。
-
气候划分标准 :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降至22℃作为秋季起始标准,与节气无直接关联。
立秋是秋季的起始标志,但需结合实际气候特征理解其作为过渡季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