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属于我国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由猪丹毒杆菌引起,具有人畜共患性、急性高热特征及皮肤疹块典型症状,防控需重点依赖疫苗接种与卫生管理。
1. 病原与疫病分类
猪丹毒由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该病被划分为二类动物疫病,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采取严格管控措施的动物传染病。
2. 传播途径与典型症状
猪丹毒通过消化道、皮肤伤口或蚊虫叮咬传播,感染猪表现为高热(40-42℃)、皮肤菱形或方形紫红色疹块(“打火印”)、关节肿胀及猝死。慢性病例可能导致心内膜炎或关节炎。
3. 危害与经济影响
作为二类疫病,猪丹毒暴发可导致猪群死亡率升高、生长性能下降,直接威胁养殖收益。人接触病猪后可能感染类丹毒,引发局部皮肤红肿、疼痛,需加强职业防护。
4. 综合防控措施
养殖场需定期接种猪丹毒疫苗,强化圈舍消毒与病猪隔离。发病猪可通过青霉素类药物有效治疗,但需在兽医指导下规范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
猪丹毒的防控需结合疫病分类管理要求,早发现、早处置。养殖户若发现猪群异常疹块或高热症状,应立即联系兽医机构,阻断疫情扩散,保障养殖安全与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