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粱研究所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下属的公益类独立科研机构,专注于旱粮作物(尤其是高粱)的育种、栽培及产业化研究,为贵州白酒产业提供核心原料技术支撑。 该所拥有90余年历史,累计选育66个玉米品种、3个高粱品种,获省部级奖励41项,其研发的“红粱丰1号”等糯高粱品种显著提升了小曲清香型白酒品质,近年更通过基因技术破解酒用高粱耐蒸煮、抗病等关键性状的遗传密码。
科研实力与历史积淀
研究所前身可追溯至1929年贵州省立农事试验场作物部,2012年加挂现名。现有职工59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博士8人,下设10个研究室,拥有420平方米实验室和511亩试验基地。其团队完成世界首张酒用高粱“红缨子”基因组装,挖掘出20个穗型相关QTL位点,为品种改良奠定基础。
产业贡献与技术突破
针对贵州酱酒原料需求,研究所培育的糯高粱品种支链淀粉含量超95%,耐蒸煮特性适配酱酒工艺。与酒企合作开发的整粒固态发酵技术,解决了小曲酒风味寡淡、甲醇超标问题。近年集成“品种选育-栽培-酿酒工艺”全链条技术,推动白酒品质标准化。
未来方向与社会价值
聚焦种源安全,研究所正构建高粱生物育种平台,计划到2025年支撑全省600万亩种植目标。通过秸秆酶解技术将酿酒废弃物转化为纸浆、有机肥,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其成果助力贵州白酒产值突破2500亿元,实现“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高粱研究所持续以创新驱动农业与白酒产业协同发展,未来将深化产学研合作,巩固贵州作为全国酱酒核心产区的科技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