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将一年分为24个特定节令。具体如下:
春季
-
立春 :万物复苏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15°
-
雨水 :降雨增多,农田需水量增加
-
惊蛰 :春雷响起,标志着春耕开始
-
春分 :昼夜平分,阳光直射赤道
-
清明 :传统扫墓节日,也是春季重要节气
夏季
-
谷雨 :谷物成熟,农民开始收割
-
立夏 :夏季正式开始,气温升高
-
小满 :作物进入生长期,需加强管理
-
芒种 :谷物结穗,农民忙于收割
-
夏至 :白昼最长,夏季达到高温顶峰
秋季
-
立秋 :秋季开始,天气转凉
-
处暑 :暑气消退,准备秋收
-
白露 :露水增多,早晚温差加大
-
秋分 :昼夜再次平分,秋季中点
-
寒露 :气温下降,露水更冷
冬季
-
霜降 :气温降低,出现霜冻
-
立冬 :冬季开始,万物收藏
-
小雪 :初雪出现,需防寒保暖
-
大雪 :降雪增多,覆盖农田
-
冬至 :白昼最短,阳气最弱
-
小寒 :气温最低,进入寒冬
-
大寒 :全年最冷,农事活动减少
补充说明
-
时间范围 :节气依据太阳黄经划分,每15°对应一个节气,全年约365.25天
-
文化意义 :不仅用于指导农事,还与节日(如清明、冬至)及物候现象(如惊蛰、白露)密切相关
以上节气顺序和划分标准在秦汉年间已基本确立,至今仍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