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自免肝)的最佳治疗方案需以免疫抑制治疗为核心,结合联合用药方案、个性化调整及长期管理,必要时考虑肝移植。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延缓肝纤维化进展,降低肝硬化风险。
-
免疫抑制药物是治疗基石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联合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为一线方案,可快速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缓解肝脏炎症。初始治疗通常以较高剂量泼尼松诱导缓解,随后逐渐减量并长期维持,硫唑嘌呤辅助减少激素用量及复发风险。对激素不耐受者,可选用布地奈德(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或吗替麦考酚酯等二线药物。 -
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与疗程
根据患者年龄、肝功能、并发症及药物副作用动态调整方案。例如,儿童需关注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需警惕感染风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酶及药物浓度,避免骨髓抑制或肝毒性。临床缓解后仍需维持低剂量药物(如硫唑嘌呤单药)预防复发。 -
生活方式干预强化治疗效果
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及钙质有助于改善营养状态;严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如部分抗生素)可减少额外肝损伤;适度运动帮助控制体重及代谢异常,降低脂肪肝叠加风险。 -
终末期患者评估肝移植可行性
对于出现肝硬化失代偿、肝衰竭或药物难治性患者,肝移植是有效治疗手段。术后需继续使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预防疾病复发,5年生存率可达70%-80%。
自免肝属于慢性疾病,需终身随访管理。治疗初期每2-3个月复查肝功能及免疫指标,稳定期每6个月评估肝纤维化程度(通过超声或FibroScan)。及时识别药物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血糖升高)并调整方案,是维持疗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