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转冷,初霜出现。在霜降时节,有许多传统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吃柿子:在南方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霜降时节正是柿子成熟的时期,此时柿子皮薄、肉多、味鲜美,且营养丰富。人们认为吃柿子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
-
登高望远:霜降时节,山林间空气新鲜,适宜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又能心旷神怡。
-
赏菊: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古时民间会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
送芋鬼: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人们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点燃干柴,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
-
进补: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会吃一些进补的食物,如羊肉、牛肉、兔肉等,以增强体质。
-
扫墓祭祖:在一些地区,霜降时节还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据《清通礼》记载,霜降时节人们会去扫墓,拜扫墓地,祭奠逝去的亲人。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也丰富了霜降节气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