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名称的由来与其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演变密切相关,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名称来源
-
地理位置命名
海南岛四面环海,位于中国最南端,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省相望,东、南面濒临南海。其名称“海南”最早见于唐代,意为“南海之南”,强调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
古称演变
海南岛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珠崖”“儋耳”“琼台”等。例如:
-
珠崖 :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是汉朝时期的称呼;
-
儋耳 :因古部落面部纹饰习俗得名;
-
琼台 :可能源于岛上“土石皆白如玉”的自然特征。
-
二、行政区划演变
-
元朝设立海南海北道
元朝时首次以“海南”命名行政区域,设立海南海北道,标志着海南正式成为独立行政区。
-
1988年设省
1988年4月,海南岛从广东省分离,正式设立海南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三、名称统一与规范
-
“海南”与“琼”的关系
海南省的简称“琼”源于海南岛的别称,但“海南”作为全称更强调其地理位置。1951年设立海南行政公署时开始使用“海南”作为地方政区称谓,1988年升格为省后延续使用。
总结
海南名称的由来是地理命名与历史演变的结合。其“海南”之名既体现了岛屿四面环海的地理特征,又蕴含了古代中原文化对南方海域的认知。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海南”逐渐固定为现代海南省的官方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