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季的中分点,此时昼夜几乎等长。春分习俗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竖蛋:春分当天,人们会尝试将鸡蛋竖立起来,这象征着平衡与希望。据说,春分时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更有利于竖蛋。
-
吃春菜:春分时节,人们会采摘一种叫做“春菜”的野菜,通常与鱼片一起煮成“春汤”,寓意着洗涤肝肠,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
送春牛:春分期间,民间有送“春牛图”的习俗,图中印有农夫耕田的图样,由民间善言唱者送至家家户户,并说些春耕和吉祥的话。
-
粘雀子嘴:家家户户会吃汤圆,并将不用包心的汤圆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以防鸟类破坏庄稼。
-
踏青、放风筝:春分后,人们纷纷开始踏青出行,放风筝是重要的户外活动之一。古代还有簪花喝酒的习俗,男女老少都会簪花。
-
春祭: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
-
祭太阳神:在北京等地,春分期间有祭祀“太阳神”的传统,称为“中和节”,用小麦和糖制作的“太阳糕”是主要贡品。
-
犒劳耕牛:在江南地区,春分时节人们会犒劳耕牛,以示奖赏,感谢它们一年的辛勤劳作。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庆祝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也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