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被称为“发物”主要与其高致敏性、高嘌呤特性及中医理论中的“寒性”有关,但需注意这一概念并非绝对,对健康人群而言适量食用反而有益。以下是具体分析:
-
高致敏成分引发过敏反应:海鲜富含异性蛋白和组胺,尤其是贝类、虾蟹等,易触发过敏体质者的免疫反应,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甚至呼吸困难。不新鲜的海鲜因腐败导致组胺含量激增,进一步加剧过敏风险。
-
高嘌呤加重代谢疾病:海鲜中的嘌呤代谢后生成尿酸,过量摄入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或加重高尿酸血症。例如,100克鱿鱼干嘌呤含量高达871毫克,远超每日建议摄入上限。
-
中医视角的“寒性”影响:传统医学认为海鲜性寒,可能削弱脾胃阳气,导致虚寒体质者出现腹泻、腹痛。若与温热食材(如姜、葱)搭配可中和寒性。
-
胆固醇与健康风险:部分海鲜(如虾膏、蟹黄)胆固醇含量较高,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增加高血脂风险。但三文鱼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对心血管有益。
总结:海鲜是否属于“发物”因人而异。过敏体质、痛风患者及脾胃虚寒者需谨慎;普通人群适量选择新鲜海鲜并科学烹饪(如熟食、控制摄入量),既能获取营养又避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