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主要属于风俗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界画的特点。
从风俗画角度来看,它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绘有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真实展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的繁荣,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为研究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各方面提供了非常翔实而生动的资料 。
从界画特点而言,画家张择端明显将画面的重点放在了房屋、桥梁和车船之上。界画主要以建筑为主,讲究严谨工整。《清明上河图》中,横跨汴水两岸的木结构虹桥是全画的 “画眼”,其对虹桥以及河上各种船只等的描绘细致入微,比如船的吃水深度、船上的窗户、铆钉等都清晰可辨 。并且在画卷后面,诸多后人题跋都提到张择端擅长 “界画” 。
《清明上河图》凭借其独特的风俗画内容展现和界画技巧运用,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之作,兼具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让后人得以一窥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