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冬至被视为与春节同等重要,甚至有 “冬至大过年” 之说,这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节气意义,以及饱含团圆寓意等多方面因素。
从历史渊源来看,殷周时期,冬至前一天被定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就相当于春节。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设为 “岁首”,汉朝开始将其定为 “冬节”。自汉代起,每逢冬至都要举行庆贺仪式,朝廷会休假三天,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逊色于过年。后来虽节日重点变迁,但广东重视传统,“冬至大过年” 说法得以延续。
从节气意义层面讲,冬至这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昼渐长,阳气回升,意味着新的开始,所谓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汉书》也提到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古人认为这是值得庆贺的重要节点 。
在团圆寓意上,冬至是广东人团圆的节日。古时广东多外出经商者,冬至后北方寒冷,人们会在冬至前返乡,家人准备丰盛餐食,等外出之人回来一起拜祖吃饭,慢慢形成风气。如今,家庭成员也会在这天围坐,共享汤圆、烧鹅等丰盛冬至大餐 。
广东的 “冬至大过年”,承载着悠久历史、节气内涵与团圆期盼,这一独特传统彰显着广东人对冬至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