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旱的解决需多管齐下,核心在于科学调配水资源、强化应急响应、推广节水技术,并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当前旱情凸显高温少雨叠加的极端性,但通过政府主导的引黄灌溉、打井补源、人工增雨等措施,结合农户自发抗旱行动,已有效缓解部分区域用水危机。
-
水资源调度与工程修复
- 优先保障生活用水,统筹生产生态需求,通过大中型水库放水(如小浪底水库增泄至1500立方米/秒)、引黄灌区开闸(累计引水1.72亿立方米)缓解农业缺水。
- 修复灌溉设施,排查98万眼机井和56万项沟渠,丘陵区利用坑塘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应急补水。
-
技术赋能与节水灌溉
- 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如新乡自走式喷灌机节水50%,邓州自动化喷灌保苗;迷宫式滴灌带提升效率,降低蒸发损耗。
- 地下水资源勘探与机井建设并重,信阳淮滨县发放248万元抗旱资金打井,南阳方城县打井队昼夜作业保障灌溉。
-
种植结构调整与灾害防控
- 对无法播种区域改种耐旱作物(如大豆替代玉米),已播作物加强灌溉保苗。
- 防范次生灾害:山区防火、蝗虫监测,警惕旱涝急转引发强对流天气。
-
政策保障与应急机制
- 省级财政拨付3000万元抗旱资金,启动Ⅲ级应急响应,25个工作组下沉督导;修订《抗旱应急预案》,明确分级响应流程。
- 人工增雨待机作业,气象水文部门加密监测,预判6月底降水有望缓解旱情。
面对持续干旱,河南需长期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优化种植布局,同时公众应提高节水意识,配合政府抗旱措施,共同抵御气候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