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三候分别是“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物候变化的细致观察,揭示了冬至时节阴阳转换的独特现象。
-
蚯蚓结
冬至初候,地下的蚯蚓因寒气蜷缩成结,象征阴气极盛。此时土壤冻结,蚯蚓停止活动,古人通过这一现象感知大地封藏的深度。 -
麋角解
次候麋鹿的角开始脱落。麋属阴兽,角向后生长,冬至后阳气萌生,麋角自然脱落,体现阴阳消长的规律,与鹿(属阳)的夏至解角形成对比。 -
水泉动
末候地表下的泉水开始流动。尽管天寒地冻,但阳气初生,地温微升,泉水悄然化冻,预示自然界即将迎来新一轮循环。
冬至三候从土壤、动物到水文,层层递进展现“阴极阳生”的智慧,既是农事参考,也蕴含生命周而复始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