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名菜“三吱”是一道以刚出生的活老鼠为主料的猎奇菜肴,因食用过程中老鼠发出三次“吱吱”叫声而得名,现已被列为中国十大禁菜之一。其争议性源于生食活鼠的残忍性,但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岭南地区的“蜜唧”食俗,体现了饮食文化中极端的一面。
- 名称由来与食用方式:用烧红的筷子夹住活鼠时发出第一声“吱”,蘸调料时第二声“吱”,入口咀嚼时第三声“吱”,全程需生吞活吃,对心理承受力要求极高。
- 历史渊源:唐代《朝野佥载》记载岭南“蜜唧”食俗,明代《本草纲目》提及惠州人用蜜饲鼠献贵客,清代文献亦描述类似宴席习俗。现代说法则与南海守岛官兵改善伙食相关,后误传为广东菜。
- 争议与现状:因涉及动物伦理及食品安全(如鼠类携带病菌),该菜已被禁止。部分观点认为其源自福建闽北,非正统粤菜,且“三吱儿”发音更接近北方方言。
- 文化反思:此类菜肴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蛋白质的极端需求,或部分人群追求刺激的饮食心理,但现代饮食伦理更强调人道与健康。
尽管“三吱”被冠以广东名菜之称,其真实性存疑且已遭禁绝。它更多作为猎奇话题存在,提醒人们审视饮食文化的边界与文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