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期福建沿海的海洋环境监测和官方提醒,当前福建部分海域出现赤潮现象,导致海水污染,需特别注意以下风险:
一、赤潮污染与海鲜中毒风险
-
毒素积累机制
赤潮期间,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并分泌毒素,贝类、鱼类等生物会摄食这些藻类,毒素在体内积累。即使高温烹饪也无法完全去除,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毒。
-
高风险海鲜种类
-
贝类 :淡菜(海虹)、扇贝、牡蛎、贻贝、蚬子、带子等易积累毒素;
-
鱼类 :鲍鱼、黄瓜鱼、鲈鱼、红鱼、黑鲷、真鲷等。
-
-
中毒症状与危害
-
神经肌肉麻痹 :口唇麻木、四肢无力,严重时导致呼吸肌麻痹致死;
-
潜伏期 :毒素释放快,症状出现时间短(5-4小时)。
-
二、其他注意事项
-
季节性风险
4-6月为福建赤潮高发期,需特别注意近海养殖区和潮汐变化。
-
预防措施
-
远离污染海域 :避免在赤潮预警期间进入受影响区域;
-
选择可靠来源 :购买海鲜时确认产地和捕捞时间,避免误食毒贝类。
-
-
应急处理
若误食毒海产品,应立即就医,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
三、历史案例
-
2019年海虹中毒 :福建等地曾因赤潮导致海虹积累毒素,引发集体中毒事件;
-
2017年织纹螺毒性 :泉州等地监测到织纹螺含麻痹性毒素,需警惕野生或养殖不当的海螺。
建议市民近期减少食用福建沿海受赤潮影响的海产品,优先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关注官方发布的最新预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