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严重,需防洪抗旱并重
安徽省的农业水患和旱情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及管理因素共同影响,需结合不同时期的灾害特点综合分析:
一、水患严重的原因
-
地形与气候因素
安徽地势起伏较大,淮河、长江等河流流经区域地势低洼,加上季风气候带来的强降雨易引发洪水。例如黄山、宣城等地曾因暴雨导致河流水位超警戒,引发洪涝灾害。
-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全省仍有60%耕地未达排涝标准,50%耕地无灌溉保障,病险水库需加固,支流河道未得到有效治理,导致抗灾能力不足。
-
历史积欠问题
长期以来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工程老化、淤积严重,加上人为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水患风险。
二、旱情严重的原因
-
气象因素
近年夏季高温频发,导致农田蒸发量大幅增加。2022年7月安徽多地遭遇40℃高温,稻田受旱面积超700万亩,影响水稻生长。
-
水利设施限制
水库蓄水能力不足,长江、淮河等河流水位持续下降,难以满足农业灌溉需求。
-
农业用水结构问题
工矿业污染、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等导致地表水污染,进一步削弱了农业用水保障能力。
三、应对建议
-
加强水利建设
提升排涝能力,加固病险水库,治理支流河道,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
完善预警机制
建立精准气象预警系统,提前发布洪涝、干旱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
推广抗旱技术
发展耐旱品种,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
-
综合管理措施
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控制污染源,优化农业用水结构,实现防洪与抗旱的协同管理。
总结
安徽部分地区水患和旱情严重,需针对地形、气候特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害管理,同时兼顾抗洪与抗旱能力,以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