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这一成语的源头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具体分析如下:
-
最早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史记·郦食其列传》,原文为:“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出现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被项羽围困于成皋时,郦食其劝说刘邦重视民生,指出粮食是百姓生存的根本。
-
文献演变
-
《史记》中郦食其的表述为“民以食为天”,而《汉书》在司马贞注音时将“民人”改为“民众”,形成了现代常用的“民以食为天”。
-
该句还与管仲的思想有渊源,管仲曾言:“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管子》)但管仲的思想并未直接出现在《史记》中,可能是后人对原意的引申。
-
-
核心意义
该成语强调粮食在人类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既是生存基础,也是国家稳定的关键。历代统治者均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体现了“重农轻商”的传统理念。
“民以食为天”源头为《史记·郦食其列传》,其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农业社会对粮食的依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