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需根据其生活周期和危害阶段综合确定最佳施药时间,具体可分为以下要点:
一、防治关键时期
-
卵孵化盛期
二化螟在早稻分蘖期(约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晚稻孕穗/抽穗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卵孵化高峰期是首要防治阶段。此时虫卵刚孵化为幼虫,药效可有效杀灭早期幼虫,减少后期危害。
-
幼虫危害期
若卵孵化后幼虫已开始取食,需在幼虫移行至茎秆前(约孵化后15-20天)施药,此时防治可避免幼虫蛀入茎秆导致药效差。
二、具体时间范围
-
时间节点 :7月上旬至中旬(如7月10-25日)是多数地区防治二化螟的关键时期,此时枯鞘丛率通常达1%-8%,需结合田间调查调整施药。
-
调整依据 :若当地二化螟发生期较早,需提前至卵孵化高峰前5-7天施药;若发生期较晚,则需延后至幼虫移行前。
三、防治措施
-
物理防治
-
深水灌根 :在卵孵化高峰期将田水排至3厘米以下,保持2-3天淹没叶鞘,配合阿维菌素、噻虫嗪等药剂使用。
-
人工捕杀 :成虫羽化期在稻草堆上喷洒杀虫剂,可减少成虫繁殖。
-
-
化学防治
-
药剂选择 :推荐使用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需交替使用以降低抗性。
-
施药方法 :保持3-5厘米浅水层,施药后封闭田间72小时。若虫已蛀入茎秆,需改用灌根或生物农药。
-
四、注意事项
-
监测与预测 :通过田间调查(如枯鞘丛率)监测虫情,结合气象预报调整防治时间。
-
综合管理 :结合农业防治(如清除田间杂草、深水灌根)与化学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