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冷,初霜出现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季向冬季的过渡。其核心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
气候特征
霜降表示天气逐渐转冷,昼夜温差显著增大,是初霜出现的节气。此时地面热量散失加快,空气湿度降低,导致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凝结成霜。
-
时间范围
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节气交节。
二、自然现象与生态影响
-
植物变化
霜降后植物进入休眠期,叶片变黄、枯萎并脱落,生长活动显著减缓或停止。北方地区此时已进入秋收后阶段,而南方则进入晚稻收割和冬播准备期。
-
昼夜温差
全国平均昼夜温差最大,早晚寒冷、中午稍暖,形成“秋燥”气候特征。
三、文化内涵与习俗
-
节气命名
“霜降”并非指降霜现象,而是因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而得名,类似“立冬”表示冬季开始。
-
农事活动
-
北方需防范霜冻对作物的影响,完成秋收后的农田管理。
-
南方则忙于晚稻收割和冬播准备。
-
-
民俗与禁忌
-
部分地区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认为可御寒补筋骨。
-
传统上认为“霜降杀百草”,需防范病虫害。
-
四、养生建议
霜降后早晚温差较大,需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此时节也适合进行秋季锻炼,如登高、赏菊等,但应避免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