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水稻种植中危害最大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其识别与防治需结合田间管理、品种选择和科学用药。以下是综合防治措施:
一、稻瘟病的识别
根据发病部位和症状,稻瘟病可分为以下类型:
-
苗瘟
-
发生在3叶期前,由种子带菌引起,表现为基部灰黑色枯死,后期叶片形成灰褐色霉层。
-
高湿环境易发生,旱育秧和半旱育秧更易受影响。
-
-
叶瘟
-
分蘖期后发病,叶片出现水渍状褐点,逐渐发展为灰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
-
病斑形状多样,包括急性型(近圆形水渍斑)、慢性型(梭形灰白色霉层)和白点型(嫩叶小白斑)。
-
-
穗颈瘟
-
抽穗扬花期发病,穗部形成黑褐色条斑,轻则灌浆受阻,重则形成白穗。
-
是导致产量损失的关键时期,需重点防控。
-
-
节瘟
- 节部感染后变黑干缩,导致稻株折断倒伏。
二、稻瘟病的危害
-
严重时减产30%-50%,甚至绝收。
-
病残体、种子和气流传播,易在田间扩散。
三、防治措施
1. 种苗期管理
-
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25%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
-
抗病品种选择 :种植"中稻5号""汕优63"等抗病品种,避免连作。
2. 田间管理
-
合理密植 :保持通风透光,避免田间湿度过高。
-
水肥调控 :遵循"控氮、增磷、保钾"原则,适当补充硅、锌等微量元素。
-
除草与灌浆期管理 :及时除草,浅水勤灌,避免长期深水种植。
3. 科学用药
-
关键时期防治 :
-
秧苗期(3-4叶期):喷施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亩30-40克。
-
分蘖盛期:使用75%三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每亩15-20克。
-
抽穗扬花期:重点防治穗颈瘟,需在抽穗前后5-7天喷施高效杀菌剂。
-
-
低毒高效药剂 :优先选用三环唑、咪鲜胺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生物防治与综合管理
-
稻草焚烧 :收获后烧毁病残稻草,消灭病原菌越冬场所。
-
米醋叶面喷施 :7-8叶期喷施米醋+磷酸二氢钾,增强抗病性。
四、预防策略
-
轮作与套种 :避免连作,种植2-3个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
-
监测与预警 :关注天气变化,连续阴雨天加强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通过综合管理,可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与传播,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