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驿里逢冬至”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绝句《邯郸驿里逢冬至》,全诗为: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一、节气背景
-
基本定义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70°,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
历史地位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古代称为“冬节”“长至节”等,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的节气。
二、文化内涵
-
自然现象
冬至标志着太阳直射点南至,北半球进入寒冷季节,但也是阳气开始回升的转折点,故有“阳气始至”的说法。
-
民俗活动
-
家庭团聚 :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习俗,家人会团聚吃饺子、互赠食物,表达对远行亲人的思念。
-
祭祖仪式 :部分地区将冬至与祭祖结合,称为“冬至祭祖节”,强调家族传承。
-
数九养生 :民间以“数九”方式应对严寒,每九天为一个阶段,直至春回大地。
-
三、诗句解析
-
“邯郸驿里逢冬至” :诗人旅居邯郸驿站时恰逢冬至,点明时间与地点。
-
“抱膝灯前影伴身” :描绘孤独寂寥的冬夜,诗人以抱膝独坐的姿态,伴着灯影思念远方的亲人。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通过想象家人团聚的场景,反衬自身漂泊的孤寂感。
四、相关诗词
白居易的这首诗通过冬至这一节气,抒发了羁旅思乡之情,与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