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常饮食为线索,展现时代变迁
《燕食记》以“燕食”为名,其命名内涵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
典故来源
“燕食”出自《周礼·天官·膳夫》,本义指古代大夫、士、庶人的日常饮食,特指日中与夕食。郑玄注解为“日中与夕食”,与葛亮作为作家的艺术追求高度契合,既点明作品聚焦日常饮食,又隐含对普通人的关注。
-
饮食与文化的载体
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生理需求,更承载情感与文化记忆。葛亮通过饮食描写,展现岭南地区从辛亥革命以来的社会变迁,如茶点习俗、节日庆典等,将食物与历史、哲学、美学元素融合。
-
叙事结构与主题表达
小说以粤港饮食文化为线索,通过师徒二人的传奇故事,体现“薪火存续”的文化传承。食物在此成为情感链接的载体,如师傅荣贻生对徒弟五举山的牵挂,通过“熬”的哲学隐喻,展现历史变迁中人性的坚韧。
“燕食”不仅是饮食的代称,更是葛亮借饮食书写历史、文化与人性的核心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