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其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
季节划分
立冬是冬季的起始节点,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25°。
-
自然现象
此时斗柄指向西北,天气逐渐由秋季的少雨干燥转向冬季的阴雨寒冻,标志着气候进入过渡阶段。
-
哲学寓意
“立”指开始,“冬”指终结,象征万物闭藏、休养生息的自然规律,体现“秋收冬藏”的传统农耕智慧。
二、文化内涵与习俗
-
农事指导
古人通过观测北斗七星和太阳位置确定节气,立冬后需做好防寒准备,调整农事活动,如深耕施肥、储备越冬物资。
-
传统习俗
-
补冬与贺冬 :北方地区有吃羊肉汤、饺子等习俗,南方部分地区因气候温和,可能延续丰收后的庆祝活动。
-
祭祀活动 :古代帝王会率群臣至北郊祭祀,祈求来年丰收。
-
-
节气诗文
如左河水《立冬》诗:“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遍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作冬藏。”描绘了立冬时节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三、气候特征与物候现象
-
气温变化 :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但南方部分地区仍较温暖,形成“小阳春”现象。
-
物候表现 :植物进入休眠期,动物冬眠准备,昆虫活动减少。
立冬不仅是季节更迭的标志,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是农耕文化与哲学思想交融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