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具体信息如下:
-
节气顺序与定位
秋分在二十四节气中位列第十六位,属于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中点。
-
时间与天文特征
-
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9月22日、23日或24日交节,具体时间需根据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确定。
-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此时无极昼极夜现象。
-
-
气候与物候
-
秋分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进入昼短夜长阶段,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
三候现象包括:一候雷始收声(阴气盛,雷声减少);二候蛰虫坯户(昆虫开始进入冬眠);三候水始涸(河流水位下降)。
-
-
文化内涵
-
秋分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最早见于《春秋繁露》,象征阴阳平衡,契合中华文化追求的和谐之道。
-
古时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秋分曾是祭月节,后演变为中秋节。
-
秋分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分界点,更是中华文化中阴阳平衡与自然循环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