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夏季暑气消退、秋季凉意渐浓,农作物进入成熟与收获的关键时期。此时段农作物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作物成熟与收获
-
早稻收获与晚稻管理
早稻通常在处暑前后成熟,需抓紧收割;晚稻进入田间管理阶段,需加强施肥、除草等管理措施。
-
大秋经济作物成熟
豆类、花生等大秋作物进入成熟期,需及时采摘;棉花进入吐絮期,需防范阴雨影响。
-
蔬菜播种与冬储准备
大白菜、萝卜等冬季蔬菜开始播种,为冬季储备提供食材。
二、气候与农事关联
-
昼夜温差增大
夜寒昼暖的气候条件促进作物养分积累,加速成熟过程,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的俗语。
-
天气变化影响
-
有利条件 :夜凉促进干物质合成,提高产量和品质。
-
不利影响 :需防范“秋风”“伏旱”“午后降水”等灾害性天气,避免作物受损。
-
三、农事活动调整
-
田间管理
加强水稻孕穗期管理,保证充足水分;玉米需控制收获期以促进灌浆。
-
防灾减灾
及时应对高温、干旱、洪涝等灾害,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
四、民间农谚与物候特征
-
典型农谚 :
-
“处暑禾田连夜变”(稻谷成熟时颜色变化显著)
-
“处暑高粱白露谷,秋分路旁看豆扑”(反映节气与作物成熟周期关系)
-
-
物候现象 :
荷花褪色、莲蓬饱满(水生植物特征);高粱穗子沉甸甸、棉铃吐絮(旱作农作物特征)。
处暑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转折点,更是农民把握农时的关键时期,需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