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暑气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处暑的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处暑习俗:
祭祖迎秋
-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
-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吃鸭子
-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因为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
-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
放河灯
-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开渔节
-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煎药茶
- 煎药茶是处暑期间两广地区盛行的习俗,起源于唐代。每到这个时节,家家户户到药店配制药方,在家中煎煮凉茶,清热、去火、除肺热。
拜土地神
-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