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用于区分高雅与通俗文学艺术的经典比喻,其内涵与演变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
阳春白雪
原指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后泛指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形式。例如《阳春》《白雪》等曲目,因演奏难度大、艺术性高,能理解者寥寥。
-
下里巴人
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广泛流传的通俗歌曲,后比喻贴近民众、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如《下里》《巴人》等。
二、出处与背景
这两个成语均出自先秦时期宋玉的《对楚王问》,通过音乐艺术的差异来比喻文学艺术的雅俗对立。宋玉以歌唱家表演不同曲目的听众反应为例:
-
《下里巴人》因贴近生活,随唱者达数千人;
-
《阳阿薤露》等高雅曲目仅几十人跟唱;
-
最终《阳春白雪》无人应和。
三、核心差异
维度 | 阳春白雪 | 下里巴人 |
---|---|---|
艺术特征 | 高雅、深奥、难度大 | 通俗、易懂、普及性强 |
受众范围 | 少数人(如知音、文人) | 大众(普通民众) |
文化象征 | 文人精神、小众审美 | 民间文化、大众情感 |
四、现代应用
-
文学艺术领域 :常用于评价作品的艺术层次,如“他的小说属于阳春白雪,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
-
社会文化现象 :比喻某些事物因过于高雅而脱离群众,如“某些学术论文阳春白雪化,需提高普及度”。
-
人际交往 :被引申为性格或行为的差异,例如“她性格如阳春白雪,温文尔雅;他则如下里巴人,直爽坦率”。
五、相关概念
-
雅俗共赏 :指作品既具高雅性又具通俗性,如“这部电影既有深度又贴近生活,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
曲高和寡 :原指《阳春白雪》听众稀少,后泛指艺术作品因过于高深而难被理解。
六、总结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通过音乐艺术的比喻,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雅俗分流”的审美观念。这一观念既肯定了高雅艺术的独特价值,也重视通俗艺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基础作用,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并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