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清明节扫墓的叫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综合了不同地区的习俗和传统:
一、核心称谓
-
挂山
长沙地区特有称呼,意为“将坟墓挂于山间”,有“前三后七”的祭扫周期(清明节前三天至后七天)。
-
扫山/拜山
湖南多地通用称呼,强调对祖先的祭扫行为,与北方部分地区“扫墓”含义一致。
二、地方特色习俗
-
记年华
长沙府清明插柳的习俗,用白纸条或彩幡挂于墓前,象征生命轮回。
-
祭祖酒/挂山酒
部分地区以猪羊二酒或酒肴祭奠,称为“清明酒”或“挂山酒”,兼具祭扫与宴饮功能。
-
家族聚会
除祭扫外,还有祠堂集体聚会、家族长辈向晚辈讲述先祖事迹的传统。
三、其他相关习俗
-
踏青 :与扫墓结合,古称“探春”“寻春”,在郊外进行祭扫后游览自然景色。
-
插柳 :部分区域有插柳习俗,但“挂柳”更强调挂纸条或柳枝的仪式感。
四、时间与仪式
清明节作为自然节气与人文节日的结合,时间多在农历三月初,持续15天左右。祭扫活动通常在下午3点前完成,包括清理墓地、摆放祭品、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仪式,长辈还会向晚辈传承家族谱系。
综上,湖南清明节扫墓的叫法以“挂山”为核心,兼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同时融合了祭扫与踏青的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