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筛查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专项评估,精准识别不同人群的风险,重点在于个性化筛查方案和早发现早预防。
普通人群的心脑血管风险筛查分为三个层次。低风险人群建议每10年筛查一次,仅需基础项目,如血压、血脂、空腹血糖及心电图,配合健康生活方式预防。中低风险人群每5年检查一次,除基础项目外,视情况增加糖化血红蛋白、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踝肱指数(ABI)评估血管健康。中高风险人群需每2-3年深度筛查,推荐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及颈动脉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血压、血糖、血脂监测及药物干预。
具体筛查项目包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以医生问诊和基础指标测量为主,如血压、心率、颈动脉搏动等;实验室检查则以血液检测为主,涵盖血脂、血糖、心肌酶谱、炎症标志物(如超敏C反应蛋白)及凝血功能,辅助评估风险。影像学检查是关键,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直观显示血管狭窄或心脏功能异常。特殊人群需针对性检查,如女性45岁后警惕晚发风险,长期吸烟者加查动态血压监测和冠状动脉CTA,外周血管病患者筛查ABI和TCD。
选择筛查项目和频率应结合年龄、性别、家族史及症状。20岁以上关注高血压潜在风险,40岁以上需排查冠心病及脑卒中,50岁以上则强化外周血管评估。早期筛查可节省医疗成本并提高生存率,中风险以上人群更需结合药物和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定期检查配合健康习惯是延缓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核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