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狗咬伤后,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并用肥皂水反复清洗,随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避免包扎伤口并尽快就医注射狂犬疫苗。关键处理步骤包括持续冲洗降低病毒载量、碱性环境破坏病毒结构、彻底消毒控制感染风险。
-
伤口冲洗原则
使用流动清水(如自来水)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持续冲洗,水流需具备一定压力但避免过强冲击。若伤口较深,可借助注射器针筒加压冲洗内部组织。冲洗时间需达到15-20分钟,此过程可清除约90%的病毒和细菌。 -
肥皂水清洗细节
选用普通碱性肥皂(避免含香料或抗菌成分),与水按1:4比例稀释,用纱布或棉球蘸取后以环形动作由内向外擦拭伤口及周边5cm皮肤。重复清洗3-5次,利用肥皂的碱性特性破坏狂犬病毒脂质包膜。 -
消毒剂选择与禁忌
优先使用0.5%碘伏溶液,其刺激性较小且对病毒灭活效果显著。若用75%酒精消毒,需注意开放性伤口可能引发剧痛。双氧水仅限用于疑似厌氧菌感染的深部伤口,使用后仍需清水二次冲洗。 -
伤口处理误区
禁止按压止血、吮吸伤口或用民间草药敷贴,这些行为会增加病毒侵入神经系统的风险。伤口无需缝合包扎,保持开放状态更利于后续专业清创处理。 -
后续医疗衔接
完成基础清洗后,2小时内抵达具备狂犬病暴露处置资质的医疗机构,向医生详细说明冲洗时长、消毒剂种类及野狗特征。24小时内接种首针疫苗的根据伤情判断是否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
正确处理伤口可将狂犬病毒感染率降低至0.15%以下,但需注意肥皂水冲洗后仍需专业消毒,自行处理不能替代医疗干预。建议随身携带急救包(含皂片、无菌注射器、碘伏棉球),野外工作者应定期接种预防性狂犬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