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脱水热需根据症状选择药物,核心治疗包括补液、退热和祛寒化湿。轻度脱水以口服补液盐为主,体温超过38.5°C可选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若伴随风寒化热症状,可联合感冒清热颗粒等中成药驱散寒湿。严重脱水或合并感染需及时就医。
补液是治疗脱水热的基础,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快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物理降温适用于低热(<38.5°C),如温水擦拭或退热贴。药物退热推荐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但需避免联用多种退热药。
风寒入里化热时,中成药如藿香正气水、附子理中丸可散寒除湿,而蒲地蓝消炎片等清热解毒药适合热象明显者。若腹泻严重,蒙脱石散能保护肠黏膜,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寒热错杂症状(如恶寒伴便秘)需辨证用药,如黄连汤清上温下。
注意避免自行混用中西药,服药期间忌辛辣生冷。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若48小时内症状未缓解或出现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危急表现,需立即就医。日常可搭配绿豆汤、莲子羹等食疗辅助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