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发烧时,应优先判断体温和症状严重程度,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干预,并密切观察身体反应。38.5℃以下可多饮水、温水擦浴;超过38.5℃需服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若持续高热或伴随抽搐、意识模糊,应立即就医。关键点包括:分阶段处理、避免过度捂汗、慎用酒精降温、儿童与成人用药差异。
-
物理降温是基础
低烧时用32-34℃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忌用冰水或酒精(尤其婴幼儿)。保持室温25℃左右,穿透气衣物。洗温水澡可加速散热,但需避免着凉。 -
药物选择需科学
成人可选对乙酰氨基酚(间隔4-6小时)或布洛芬(间隔6-8小时),儿童按体重计算剂量。蚕豆病患儿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孕妇慎用布洛芬。退热药不可与复方感冒药同服,防止过量。 -
补液与休息最关键
发烧时水分流失快,每小时补充200ml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饮食以清淡流质为主,如粥、果蔬汁。避免剧烈活动,保证睡眠助恢复。 -
警惕危险信号
3月内婴儿体温>37.5℃、持续高热>72小时、出现皮疹或颈部僵硬,需紧急就医。退烧后仍精神萎靡可能提示严重感染。
总结:发烧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正确处理可加速康复。勿盲目追求快速退热,重点在于观察整体状态。家中常备电子体温计和儿童专用退烧药,但用药前务必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