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环境下体温升高需警惕散热障碍与电解质失衡,关键措施包括及时补水、物理降温、调整作息及饮食清淡。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
-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开正午(10:00-16:00)进行户外活动,选择早晨或傍晚出行,穿戴透气浅色衣物并使用遮阳工具。
- 科学补水: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避免狂饮冰水或含糖饮料,以防胃肠痉挛或电解质紊乱。出汗量大时可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 物理降温优先:体温升高时忌捂厚被子,应穿轻薄衣物,用温水擦拭脖颈、腋下等部位散热。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4-26℃,避免与室外温差超过5℃。
- 饮食清淡易消化:减少高油脂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蛋白质的易消化食物(如粥、鱼肉),避免加重代谢负担。
- 识别中暑症状:若出现头晕、恶心、皮肤灼热或体温超过38.5℃,需立即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散热,并服用解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水)。重症者需紧急送医。
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更需加强防护,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合理运用上述方法,可有效预防高温相关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