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时发生脱水热的核心原因是环境温度骤降导致婴幼儿过度包裹,体内热量无法散发且水分补充不足,引发体温调节失衡和散热障碍。 其关键机制包括汗腺发育不全、水分摄入不足、物理对流散热受阻三方面,常见于冬季或冷暖交替季节被过度保暖的婴儿。
-
生理基础: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未成熟
婴儿汗腺发育不完善,无法通过排汗有效散热,主要依赖物理对流(如空气流动)调节体温。回寒时家长因担心受凉过度包裹,反而阻碍热量散发,导致核心体温升高。 -
水分供需失衡加剧风险
寒冷环境下,家长可能忽略婴儿水分补充。脱水后皮肤蒸发水分减少,进一步抑制散热效率,形成“脱水-散热障碍-体温升高”的恶性循环。若同时存在发热或腹泻,体液丢失会更快。 -
环境与人为因素的叠加影响
回寒期间室内常使用暖气或密闭空间,高温干燥环境加速体液流失。过度包裹(如厚被子、紧身衣物)会使体表温度升高2-3℃,直接诱发脱水热。部分案例显示,就诊途中过度保暖甚至导致体温骤升至40℃。 -
隐匿性症状易被误判
初期表现为烦躁、口唇干裂、尿量减少,易与普通感冒混淆。但脱水热患儿皮肤弹性差、前囟凹陷,且退烧药效果不佳,需通过松解衣物、补液才能缓解。
提示:回寒季节应保持室内温度20-24℃,避免“捂热”。发现婴儿无感染征象却持续发热时,优先检查包裹是否过厚,并每2小时补充10-15毫升温水。若出现抽搐或超高热(>40℃),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