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雨天气中暑的主要原因是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散热受阻,导致核心体温迅速升高。 尽管降雨带来短暂降温,但雷暴前的闷热、雨后湿度骤增以及空气流动性差,会加剧汗液蒸发困难,使体内热量蓄积。关键风险点包括:湿度超60%抑制汗液蒸发、无风环境加重散热负担、体温调节中枢超负荷运行,尤其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更易受害。
-
湿度与温度的双重压迫
雷暴雨前常伴随“桑拿天”,湿度超60%时汗液难以蒸发,散热效率大幅下降。即使气温未达极端高温(如30℃以上),体感温度仍可能超过40℃,导致中暑风险隐性攀升。雨后湿度持续高位,若通风不良(如室内、车内),热量无法及时排出,可能引发热射病等重症。 -
汗腺功能与散热障碍
高湿环境中,汗腺即使大量分泌汗液也无法有效降温,反而造成电解质流失。若穿着不透气衣物或存在肥胖、皮肤疾病等问题,会进一步阻碍散热。部分药物(如抗过敏药)可能抑制汗腺功能,加速中暑进程。 -
行为与环境的叠加效应
雷暴雨前后户外活动(如抢险、劳作)易忽视防护,长时间暴露在闷热环境中,体力消耗加速脱水。室内若空调温度过低(与室外温差>10℃),频繁进出会导致血管反复收缩扩张,加重身体负担。 -
特殊人群的脆弱性
老年人、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在湿热环境下代谢紊乱更明显。此类人群可能因口渴感知迟钝或行动不便,未能及时补水降温。
提示:雷暴雨季需警惕“隐性高温”,避免正午外出,选择透气衣物,每小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若出现头晕、皮肤灼热等症状,立即移至阴凉处并物理降温,重症需紧急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