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出现畏寒的主要原因包括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疾病因素(如甲减、贫血)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受寒)。中医认为“阳虚则外寒”,阳气虚衰会导致温煦功能减弱;西医则指出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心血管问题等疾病会直接降低产热能力,引发畏寒。
- 阳气不足:中医强调冬季阳气内敛,若素体阳虚或肾气亏虚,无法抵御外寒,会出现手脚冰凉、腰膝酸软等症状。长期熬夜或压力过大也会耗损阳气。
- 疾病因素:
- 甲减: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代谢率下降,产热减少。
- 贫血或低血压:血液携氧能力弱,末梢循环差,引发畏寒。
- 雷诺现象:血管痉挛导致肢体缺血,出现苍白、冷痛。
- 生活习惯影响:穿衣过少、久坐不动会阻碍气血运行;过度节食或饮食生冷则损伤脾胃阳气,加重体寒。
- 环境与体质交互:女性因月经失血更易贫血,肌肉量少者产热能力较弱,冬季寒邪侵袭时症状更明显。
提示:若长期畏寒伴随乏力、水肿等症状,建议排查甲减或贫血;日常可通过艾灸、温补饮食(如姜茶、羊肉)和适度运动改善体质。冬季尤其需防寒保暖,避免熬夜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