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升高引发脑中风(热中风)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压波动及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夏季32℃以上时脑中风风险增加66%,尤其对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威胁更大,冷热交替(如空调直吹)会进一步加剧风险。
-
血液黏稠度升高:高温下人体大量排汗导致脱水,血液浓缩后黏稠度上升,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老年人对口渴反应迟钝,需主动少量多次补水,避免血液过度浓缩诱发中风。
-
血压异常波动:部分高血压患者夏季血压可能偏低,若未及时调整降压药剂量,可能引发脑供血不足。冷饮、空调温差(超过7℃~8℃)会刺激血管收缩,增加血管内皮损伤风险。
-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当丘脑下部散热中枢因中风受损时,会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达40℃~42℃),皮肤干燥无汗且解热药无效,可能伴随血糖升高、应激性溃疡等危急症状。脑出血后血液吸收也可能引发低热(吸收热)。
-
感染等继发因素:中风后免疫力下降易合并肺炎、泌尿感染等,导致体温反复升高,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
提示:夏季需重点监测基础疾病,避免骤冷骤热,出现持续高热或肢体麻木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日常保持适度补水、稳定情绪,并遵医嘱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