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中暑高热需快速降温、补液防脱水、及时就医三管齐下。湿热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易引发热射病,2小时内将体温降至38.5℃以下是关键,同时需警惕电解质紊乱及器官损伤风险。
物理降温首选阴凉通风环境,用凉水喷洒皮肤并扇风加速蒸发,或冰敷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每次≤30分钟)。若患者清醒可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昏迷者需侧卧防误吸,并立即送医静脉补液。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中药可缓解轻症,但高热抽搐或意识模糊时必须专业医疗干预。
特殊人群如老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更易出现并发症,降温同时需监测血压、心率。预防上,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穿透气衣物,每小时补充200ml含电解质饮品。若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应立即中断活动并转移到凉爽环境。
梅雨季中暑切勿依赖空调骤降体温,循序渐进降温并持续观察48小时病情变化。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合并基础疾病者建议提前咨询医生制定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