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确实可能导致心情压抑低落,这种现象与生理机制、环境变化及心理调节能力密切相关。寒冷会降低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分泌,同时光照减少扰乱生物钟,双重作用易引发情绪波动。以下从科学角度解析其成因与应对:
-
生理机制影响情绪
寒冷环境下,人体为维持核心体温会收缩外周血管,导致血液循环减缓,大脑供氧不足,进而引发疲惫感和情绪低落。低温抑制血清素分泌,而褪黑素分泌增加,使人更易嗜睡、沮丧。中医理论中“体寒致气滞血瘀”也印证了这一点——长期体寒者往往伴随情绪淤堵。 -
环境变化的连锁反应
回寒时日照时间缩短,紫外线不足会减少维生素D合成,进一步降低神经递质活性。北欧研究显示,冬季抑郁高发与极夜现象直接相关。户外活动减少导致社交隔离,孤独感放大负面情绪,形成“寒冷—退缩—抑郁”的恶性循环。 -
敏感人群更需警惕
女性、青少年、既往抑郁患者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女性因雌激素波动和血清素合成速率较慢,情绪更易受低温影响;青少年则因激素分泌旺盛,可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情绪失调。 -
主动调节打破困境
每日30分钟晨间晒太阳可刺激血清素分泌,改善生物钟紊乱;适当摄入姜、红枣等温补食物促进血液循环;瑜伽等轻度运动能缓解肌肉紧张,释放内啡肽。若持续两周情绪低迷,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回寒时的情绪波动是身心对自然的正常反应,无需过度焦虑,但需科学应对。通过调整作息、饮食及社交习惯,完全可平稳度过这段“情绪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