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导致中暑衰竭,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中暑衰竭是高温环境下因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电解质流失引发的低血容量状态,典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心跳加速,甚至休克。关键风险因素包括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高强度体力活动,以及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
-
中暑衰竭的机制:高温下人体通过出汗散热,但过量出汗会导致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流失,血液浓缩、循环血量不足,进而引发器官供血障碍。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热射病(体温超40℃伴多器官衰竭),死亡率极高。
-
易感人群与场景: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快递员)、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风险最高。密闭无通风环境(如未开空调的车内)同样危险,并非仅暴晒才会中暑。
-
识别与急救:早期症状如口渴、恶心需警惕,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补充含电解质饮品,用湿毛巾降温。若出现意识模糊或高热,需紧急送医,避免使用退烧药(可能加重脱水)。
-
预防措施:避免高温时段(10:00-16:00)户外活动,穿戴透气衣物,每小时饮水500-1000ml(可加入少量盐分)。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建议26℃左右,避免骤冷骤热。
夏季防暑需主动规划,尤其关注高危人群。一旦出现中暑征兆,迅速干预是避免恶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