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可能诱发或加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尤其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及老年人风险更高。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原有动脉斑块更易堵塞血管,引发腿脚疼痛、发凉甚至坏疽。关键风险因素包括:三高控制不佳、长期吸烟、年龄增长及寒冷刺激。
寒冷环境下,下肢动脉血管因低温刺激而收缩,若已有动脉硬化斑块,血管管腔会进一步狭窄,导致下肢缺血缺氧。临床数据显示,寒潮期间因腿痛就诊的患者中,40%-50%确诊为此病,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15%-20%。典型症状如间歇性跛行(行走后腿酸胀需休息)、静息痛(夜间腿痛难忍)及足趾发黑坏死,均与低温加剧血流障碍有关。
预防需从三方面入手:
- 基础疾病管理: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监测指标,避免血管内皮持续损伤。
-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饮食低盐低脂,冬季避免久坐不动,适度活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 防寒保护措施:下肢保暖尤为关键,避免用过热的水泡脚(可能加重缺血),选择宽松鞋袜减少摩擦损伤。
若出现行走后腿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脚趾变色,需及时就医。早期可通过药物或微创手术改善血流,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截肢。健康血管是抵御寒冷的根本,冬季更需警惕“老寒腿”背后的血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