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中暑衰竭时需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快速物理降温、补充电解质水分,重症者需紧急送医。 中暑后若出现畏寒、冷汗、血压骤降等症状,提示可能发展为热衰竭,需警惕多器官功能损伤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
-
紧急脱离高温环境
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平躺并抬高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直接吹冷风或空调温度过低(建议22-25℃),防止血管收缩加重循环障碍。若衣物被汗水浸透,需更换干燥宽松衣物。 -
快速物理降温
用凉水擦拭全身,重点冷敷大血管分布区域(颈部、腋窝、腹股沟),或冰袋包裹毛巾后放置于上述部位。避免酒精擦拭以免刺激皮肤,体温降至38℃以下时停止强制降温。 -
补液与电解质调节
少量多次饮用含盐糖水或运动饮料,每小时不超过500ml。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若出现呕吐或意识模糊,需静脉补液并监测电解质平衡。 -
促醒与体位管理
轻拍双肩呼叫患者,按压人中、合谷穴刺激苏醒。保持侧卧体位防止呕吐物窒息,清除口腔分泌物。若呼吸微弱或无反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 -
重症转运与后续监测
热衰竭可能快速进展为热射病或肾衰竭,转运时持续冰敷并记录体温变化。入院后需检查肌酐、肝功能等指标,警惕横纹肌溶解或脑水肿等并发症。
中暑后畏寒是体温调节失衡的信号,不可误认为“感冒”而延误救治。恢复期需避免72小时内再次暴露高温,并定期复查肾功能与血压。日常预防需注重渐进式热适应训练,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活动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