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天气下热衰竭需警惕降温不及时和电解质失衡两大风险,核心应对原则是快速脱离湿冷环境、补充含电解质液体、物理降温与保暖同步进行。与高温中暑不同,湿冷环境的热衰竭常因汗液蒸发受阻导致体温调节失效,症状更具隐蔽性,但及时处理可有效避免恶化。
-
识别症状:湿冷天气热衰竭表现为皮肤湿冷苍白、肌肉痉挛(尤其是腹部和四肢)、头晕呕吐,可能伴随低血压或脉搏微弱。需注意与低体温症区分,后者皮肤更干燥且寒战明显。
-
紧急处理:
- 转移环境:立即移至避风干燥处,脱去潮湿衣物,用干毛巾擦身。
- 渐进复温:用毛毯包裹躯干,避免直接高温烘烤。若体温低于35℃,优先保暖而非强行降温。
- 补液策略:口服温盐水或运动饮料,小口多次饮用,每小时不超过1升。避免酒精和咖啡因。
-
特殊人群防护:
- 户外工作者需穿戴透气防水外套,内层衣物选择吸湿排汗材质。
- 慢性病患者随身携带口服补液盐,每小时补充200ml电解质水。
-
预防措施:
- 监测环境温湿度,当相对湿度>70%且温度>25℃时减少剧烈活动。
- 运动前后称体重,体重下降2%即需警惕脱水风险。
湿冷天气热衰竭易被误判为普通感冒,若处理后30分钟仍无改善或出现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日常可通过观察尿液颜色(浅黄色为佳)简单判断水分补充是否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