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湿天气中暑高热需警惕体温调节失衡与电解质紊乱,核心应对措施包括快速物理降温、补充电解质、及时就医。 高温高湿环境下,汗液蒸发受阻,体内热量积聚易引发热射病等重症,关键要脱离湿热环境、优先降温、避免盲目用药。
-
脱离湿热环境: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促进散热。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空调房间温度建议设置在26℃左右,湿度控制在40%-60%。
-
物理降温优先:用冷水、冰袋或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避免直接冰敷皮肤。若体温超过38.5℃,可尝试温水浴或持续扇风降温,但需警惕寒战反应。
-
科学补液:少量多次饮用含盐电解质饮料(如口服补液盐),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或摄入含酒精、咖啡因的饮品。若出现肌肉痉挛,需重点补充钠、钾等电解质。
-
识别危重信号:体温持续超过40℃、意识模糊、无汗或抽搐时,提示热射病可能,需立即就医。切勿依赖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延误治疗,尤其避免与头孢类抗生素同服。
-
高危人群防护:户外工作者应调整作业时间至早晚凉爽时段,穿戴透气浅色衣物,随身携带便携式电解质粉。室内可通过除湿机降低湿度,避免密闭空间长时间滞留。
潮湿天气中暑的隐蔽性更强,即使无明显口渴也可能已脱水。日常需关注体感温度变化,出现头晕、心悸等先兆症状时即刻干预,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