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雨确实可能引发肠胃疾病,主要与水源污染、食物变质、温度骤变等因素相关。暴雨天气易导致细菌病毒传播、消化功能紊乱,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和腹部保暖。
-
水源污染风险高
暴雨可能引发洪水或内涝,导致地下水、饮用水源被细菌、寄生虫污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甚至霍乱等介水传染病风险增加,饮用生水或接触污水后易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建议煮沸饮用水或选择瓶装水,避免直接接触积水。 -
食物易变质滋生细菌
潮湿环境加速食物腐败,霉菌和肠道病菌繁殖活跃。食用被雨水浸泡或存放不当的食品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剩菜需冷藏并彻底加热,水果洗净去皮,避免食用淹死的家禽或变质食材。 -
温度骤变影响肠胃功能
雷暴雨常伴随气温骤降,人体受凉后胃肠蠕动异常,可能诱发功能性肠胃炎。中医称为“脾虚湿滞”,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可适当饮用姜汤驱寒,或食用薏仁、冬瓜等祛湿食物。 -
免疫力下降叠加感染
淋雨后若感冒或低体温,可能进一步削弱免疫力,使肠胃更易受病原体侵袭。皮肤长时间接触污水也可能通过手口传播病菌,需及时清洁身体并处理皮肤破损。
总结:雷暴雨期间需严格防范“病从口入”,注意水源安全、食物新鲜和腹部保暖。若腹泻持续超24小时或伴随发热、脱水,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更需加强防护。